close

圖片1.jpg

人生的遭遇,關鍵不在於是否會遭遇逆境,而是在於我們如何去面對逆境。

每一次的危機都會帶來很棒的成長機會。

在我們的人生中,總感覺有一股冥冥之中的力量在牽引著我們,這股力量不是來自於神,神只是負責平台,而是來自於宇宙法則:物理定律及數學方程式。

在解釋宇宙的所有物理理論當中,最基本的定律,就是熱力學三定律。其中熱力學第一定律就是有名的「能量不變定理」,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是說明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封閉系統的總混亂程度(即“熵”)會趨向不斷增加,譬如建築物年久失修就會自然倒塌、人會逐漸變老而死、山脈及海岸線會不斷受侵蝕及自然資源逐漸被消耗光等,或是帝國的沒落、文明的消失、企業的衰敗、富不過三代等也都是受這個定律的影響。

熱力學的結論,就是在講整個宇宙的命運,最後是走向混亂甚至滅亡。

那為何說熱力學是宇宙最基本的定律呢?因為它是宇宙針對「生命意識」而專門設計的舞台。沒有這個舞台,生命就沒有意義了。

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玻爾茲曼(Ludwig Boltzmann)說:走向混亂無序充滿隨機的不確定,不是來自上層上帝的強迫力量,而是來自底層原子隨機的碰撞。由於原子的隨機碰撞,造成環境充滿不確定性,隨時都會有新的問題產生,借此不斷挑戰生命的思維,進而產生千變萬化及多彩多姿的現實世界。

人類文明就是一部進化史,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成長的路程,生命意識就是透過不斷回應外在環境(熱力學)混亂及無常的挑戰,進而產生及儲存經驗值,這就是生命的真正存在意義。沒有混亂,就沒有成長,完美往往都是停滯。看來,不可捉摸的無常變化,才是常態,這是宇宙精心設計的。

我們一出生來到這個世上,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及未知的未來,我們的大腦從小到大,整天都是在處理及回應這些新問題,然後從中記取教訓及經驗,並且再把這些經驗歸納成「規律」,作為下次回應新問題的決策依據,所以,人的大腦其實就是一部小型量子(量子力學)電腦:

1、輸入:接收外在環境隨機無常的新問題。

2、讀取:運用數據挖掘法去挖掘相關歷史經驗值。

3、計算:運用決策演算法,計算出最佳回應方案。

4、輸出:回應及體驗。
 

外在環境的混亂與無常是在所難免,所以生命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回應」,然後創造及儲存經驗值。因此,人生追求的不是一時的成功,而是持續不斷的成長。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就曾寫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在面對苦難時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後超越苦難,苦難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養料。使我深受感動的不是他們的苦難,因為苦難到處都有,使我感動的是,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與勇氣。」

宇宙為了創造多采多姿的世界,賦於生命合理的思維及不合理的環境變化,這種物理碰撞,就是「生命力」。

熱力學的混亂趨向,其實是一種機率學,自然界在執行物理定律時,都會自發性的選擇機率最高的方向與路徑走。在所有的狀態中,有序的部分總是佔少數,無序的部分占絕大多數,所以系統就會往無序的方向靠,讓整個系統變的越來越無序。譬如1,2,3,4,5這五個數字排序,總共有120種排列組合的方法。如果把從小到大的1、2、3、4、5或從大到小的5、4、3、2、1,看成是有序的,就只有兩種,而剩下的118種,全是無序的。而一個簡單系統中的原子數通常達到億億億數量級,在這種情況下,系統演化成有序狀態的機率是無限趨近於零。

我們在玩牌時,要拿到同花順的機率很微小,大部分時間都是拿到爛牌。所以人生就像打牌,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出身背景、無常、天賦等),但是我們可以決定怎麼打這手牌(選擇、不斷嘗試及記取教訓、改變等)。所以,人生重點不在結果的發生,而是在如何回應。而回應的態度才是關鍵

面對、回應、創造經驗值是生命的基本程序,物理學就認為,生命可以被視為是一種計算過程:它的目標就是最大化的實現有意義「經驗資訊」的添加、儲存和運用。這種有意義的經驗值,心理學家稱為「潛意識」,佛教稱為「業」,我則稱為「體驗值」。

人是直覺的動物,直覺的依據是: 經驗範圍及進化(學習)能力。進化能力是指想法的進化,而不是物種的進化。經驗範圍稱為經驗值,進化能力稱為體驗值。

經驗值經過深思反省後,就變成體驗值,也就是一種學習成長的轉化。生物(動物及植物)都具有經驗值的累積與運用能力,但唯獨只有人類具有體驗值。

經驗值,也就是業力,決定現在, 而體驗值則能激發創新能力,進而改變未來。

所以人類跟AI的決策模式是一樣的,都是透過深度學習來回應外在環境的變化與威脅,一方面利用經驗值來求生存與繁殖,另一面運用體驗值來求進化與超越自我。

人生的遭遇,關鍵不在於是否會遭遇逆境,而是在於我們如何去面對逆境。每一次的危機都會帶來很棒的成長機會。

有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十八隻狐狸的故事

在肥狼爺的果園裡,枝頭上長滿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紫紅色葡萄,很快就吸引附近的狐狸們走進果園。

第一隻狐狸:它發現以它的小個頭,這一輩子是吃不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就認為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的離開了。這就是心理學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稱為合理化解釋。

第二隻狐狸:它心想,如果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那
何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搭成狐狸梯,最後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這隻狐狸採取問題解決模式,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問題。

第三隻則認為自己太渺小,便傷心的哭起來了,並且抱怨上天對它不公平。第四隻鬱悶、第五隻心理不平衡、第六隻認為反正大家都吃不到而無所謂。當然也有少數狐狸態度積極,最後找到方法而吃到葡萄。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當遇到事情時,你會選用那種方式來回應呢?消極者找理由,積極者找方法,不同的心態和回應模式就會產生不同的結局。

命運是由你的想法及行動所決定,人生就是一連串不斷做回應的過程,而我們的選擇,以及怎樣處理自己的行動,將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再舉一個例子:
你與家人吃早餐,你女兒不小心把咖啡潑倒在你的襯衫上,這是你無法控制的情況,下一步將如何?則由你的回應而決定,你在緊接那五秒內的反應,將改寫你命運的結局:

第一種:憤怒的反應—霉運的開始。
你狠很的臭罵女兒一頓,再把怨氣發洩在太太身上,怪她把咖啡放在桌邊,跟著一陣罵戰!你女兒哭著吃早餐,結果錯過了巴士。你只好匆忙的開車送女兒去學校。送完後,因為耽誤你上班,造成你超速被罰款還上班遲到,這時你竟然發現忘了帶公事包。這真是非常糟糕的一天,你與家人的關係還出現明顯的裂痕,為什麼?一切皆由你早上的反應而起。

第二種:溫柔的反應—順利的一天。
咖啡翻倒在你身上,你的女兒幾乎要哭了,但你溫柔的說︰「親愛的沒關係。」在你更衣完畢,並拿起你的公事包後,望出窗外,你女兒正在巴士上,她回頭向你揮手。你早了五分鐘到達公司,並親切的與你的同事打招呼,你的上司,亦對你新的一天給予正面的評價。

不同的情景,由同樣一個開頭所引起;但結局完全兩樣,為什麼?皆因你的回應而造成。

所以生命的關鍵就在回應的態度,我們或許無法掌控隨機無常的際遇,但可以掌握我們回應的態度。

不同的態度,就會有不同的回應,就會有不同的命運:
「觀念決定態度,態度決定方法。
失敗者找理由,成功者找方法。阿拉伯諺語『你若不想做,會找到一個藉口;你若想做,會找到一個方法』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悲觀者抱怨風向,樂觀者期待轉向,聰明者調整風帆。
消極的人只是看破、積極的人會去突破。」

熱力學的混亂與無常,多完美的設計,只能贊嘆造物主的巧思傑作,原來熱力學就是在塑造一個讓生命能夠不斷成長及創新的環境與力量。

人生的導師是困境、不如意、失敗、挫折及錯誤。

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雖然他的出身及學歷都很低,但自學成才,不畏嘲弄,終於成為一代偉人。法拉第在日記中寫道:「人生有苦難,有重擔,人性有邪惡,有欺凌,但是到後來這些都對我有益處,苦難竟是化了妝的祝福。人生在一連串不完美中,最後總是完美。」

宇宙法則的基本設計原則,都是有目的性及意義所在,絕非偶然創作,就像上帝愛我們的方式,其實都是有意義的:

我們向上帝祈求力量,祂卻給我們困難;我們克服了困難就擁有了力量。

我們向上帝祈求智慧,祂卻給我們問題;我們解決了問題就擁有了智慧。

我們向上帝祈求希望,祂卻允許黑暗臨到;我們走出了黑暗就擁有了希望。

我們向上帝祈求成功,祂卻給我們挫折; 我們走過了挫折就擁有了成功。

我們向上帝祈求幸福,祂考驗我們是否懂得包容;我們學會了感恩就擁有了幸福。

我們向上帝祈求財富,祂讓我們發現別人的需求;我們滿足了需求就擁有了財富。

我們向上帝祈求平安,祂讓我們學會珍惜;我們開始滿足珍惜就擁有了平安。

我們祈求,就給我們,但不一定是按照我們的方式。

有時候,上帝用我們沒有想到的方式,愛著我們。

總之,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的學習與成長,而主要的力量就是來自於熱力學的混亂與無常,也就是佛祖所說的四聖諦:苦集滅道。

圖片1.jpg

 

(本文源自於《生命解碼:從量子物理、數學演算,探索人類意識創造宇宙的生命真相》,林文欣著‧八方出版社)。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041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s://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

博客來網路書店、誠品書店、金石堂書店,以及全省各大書局、網路書店均可購買。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aber0205

arrow
arrow

    林文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